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舒锦霞 | 守正创新•不负韶华

舒锦霞 中国戏剧杂志 2024-03-25

编者按

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·梅花表演奖(中国戏剧梅花奖)创立于1983年,以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为寓意,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——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,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。40年来,梅花奖已举办31届,共评出京剧、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、歌剧、音乐剧、舞剧等门类,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,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!
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,我刊特为纪念“梅花奖”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,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。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,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!


舒锦霞


越剧表演艺术家

国家一级演员

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

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
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 。宝剑之所以锋利,是因为它经过了百千万次的淬炼,梅花之所以清香,是因为它经过了数九寒天的洗礼。以梅花为名,以梅花为寓,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——中国戏剧梅花奖,自1983年创办至今,已走过40个春秋。一届又一届获此殊荣的演员们活跃在祖国大地,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和引领者,为中国戏剧、为各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。

2001年初,我因为在《白兔记》饰演李三娘一角而荣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。回想夺梅前的点点滴滴,回首摘梅后20余载艺术之路,不禁感慨万千。






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现场

1994年,浙江越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越剧《金凤与银燕》,在业内外赢得如潮好评,获得了第四届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这也是浙江省戏剧界第一次获此殊荣。我和另一位演员因成功演绎剧中的金凤与银燕,也双双获得了19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。199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携浙江越剧团大型现代剧《金凤与银燕》剧组赴京为两会隆重献演,得到了各界领导与专家的交口赞誉。我主演的银燕一角,在剧中那大起大落、大喜大悲的人物命运,博得了观众极大的心灵共鸣,也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。在这天时、地利共生的大好契机下,业内所有关心我的人也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梅花奖的诞生。然而,因为种种原因,当时未能申报成功,从而与梅花奖失之交臂。我虽然有些失落和伤感,但内心对戏曲事业的那份情怀、责任和使命依然没有改变。

机会总会眷顾坚守的有心人。2000年初,接浙江省文化厅通知,应温州市文化局和越剧团的邀请,我以特邀演员的身份加盟温州越剧团,在首届国际南戏研讨会展演剧目《白兔记》中担纲主演李三娘。任务突然而至,当时的我亦喜亦忧。机会难得,却觉得压力山大。“这是特别难得的机会,剧中的青衣李三娘也非常适合你,有一个好剧目和好导演,温州越剧团又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艺术团体,你应该去。”恩师王文娟先生的一席话,使我豁然开朗,给了我信心和决心,去迎接全新的挑战。

于是,为了把握好人物在全剧的基调,我反复请教编剧和导演,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,在著名导演杨小青的阐述下,我逐步认清了该剧的主题立意。同时,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,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,努力使李三娘这一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心中鲜活丰满起来。在排练场上,汗水交织着泪水,早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,是自己还是李三娘。

《白兔记》从文本走向舞台,恩师王文娟先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温州之行的全程。我清晰地记得,在彩排和第一次公演那两天,恩师冒着酷暑,独自乘着小飞机赶到温州。她顾不得旅途劳顿,直奔剧院观看彩排演出。观众一次次的掌声,鼓舞着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员。恩师上台时眼眶里也含着泪水,她拉着我的手,不断鼓励着我和温州越剧团的同仁们。第二天首场公演,恩师拿着纸和笔早早坐在了观众席,演出结束后,我和恩师回到住处,来不及卸妆就在房间开始了第二场的演绎研磨。恩师帮我分析李三娘的表演层次,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,在继续鼓励我的同时也不断指出我在表演和唱腔上存在的问题,直到凌晨两点……


恩师王文娟赶往温州排练指导,看完《李三娘》留影


恩师王文娟赶往新昌参与浙越《李三娘》绍兴巡回演出发布会现场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编剧、导演、恩师的心血和汗水以及我与温州越剧团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,终于换来了可喜的成果!我和郑曼莉以《白兔记》李三娘、刘知远男女主角,双双荣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。当所有关注我的亲人、师友、票友送来祝福时,我的内心却异常宁静,但感恩之心却十分厚重,我感恩浙江省文化厅、温州文化局各级领导给予我参演南戏展演这样一个机会,感恩温州越剧团邀请我加盟南戏《白兔记》剧组……

2001年11月,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广西南宁举行颁奖典礼。当我从领奖台上接过沉甸甸的奖盘那一刻起,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它的内涵与厚重。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,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,我没有理由停留,而必须向更深、更高的艺术境界去追求。

李默然先生说过:“获奖不应是一生的追求,这是一份光荣,更是一副重担。获了奖,不要成为包袱,要成为动力。”带着获奖的喜悦,洗尽铅华,我重新又开始了新的艺术旅程。

记得20世纪90年代,我就大胆尝试把流行音乐与传统越剧相结合,于是有了用MTV形式演绎的经典段子《焚稿》,有了江南越歌《断桥的传说》《沈园的故事》《蝴蝶恋》等作品,当我看到,这些作品得到了众多年轻观众和大学生喜爱和追捧,当MTV《焚稿》获第七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,《断桥的传说》《沈园的故事》《蝴蝶恋》获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那样的有价值,也使我信心倍增。 



越剧电视剧

《毛泽东与杨开慧》








江南越歌MTV《沈园的故事》饰演唐琬




  越剧MTV《红楼梦.焚稿》

  饰演林黛玉




作为一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,为了更好地去传承、推广戏曲,为了不断提升全方位素养,2006年,我毅然走进浙江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研究生,2009年又走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,为自己不断“充电”。2012年,我还专门编著了一本越剧入门教材——《雅颂情韵话越剧》,该书从越剧早期的发展,越剧的表演和演唱,在同一个行当里如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。作为一名梅花奖演员,不仅要演好戏,还要把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,通过文字记载下来,供初学者和青年演员们参考、借鉴。

2013年到2016年间,在中国戏剧界师友推荐下,我一次次受邀走进央视,担纲《越女争锋》评委、《梨园闯关我挂帅》导师工作,还受邀天津卫视《国色天香》担纲歌唱家白雪导师及评委,进一步拓展了我在越剧领域之外的又一个闪亮舞台,使我破圈能与国内影视界、歌唱界、戏剧界及小品相声界名家多元合作。频繁的荧屏亮相赢得了许许多多年轻粉丝群体,也争取了更多的年轻戏曲爱好者。


天津卫视《国色天香》评委导师

中央电视台

《越女争锋》评委

中央电视台

《婺迷争锋》评委

穿行在锦瑟帘幕中,不想固守舞台小小的一角,我放飞了江南越歌,让动人的红楼故事,断桥之恋,和着清雅的音韵一起飞扬。一张《江南越歌•断桥的传说》专辑,也让我成为江南越歌首倡者。为拓展延伸舞台梦想,我还创办了“锦霞文化艺术工作室”,还参与一系列公益越剧艺术讲座,如戏曲进课堂、艺术与教育、艺术与人生、戏友见面会等。













戏友见面会为观众签名留念













2019年,受萧山区政府和湘湖管委会的支持与邀约,锦霞文化艺术工作室正式入驻湘湖越苑,努力打造文化艺术界师友们分享、交流、研讨之地和中国戏剧梅花艺术创作基地。工作室成立至今,举办了“第七届新昌旅游节开幕式暨新昌中学建校80周年庆典”“新昌澄潭中学130周年校庆晚会”“中国第四届西施文化节——十朵梅花走进西施故里”“三花之夜——十朵梅花迎国庆”“诗画江南湘湖情”“戏韵展风华—京越戏曲名段演唱会走进萧山”、浙江省第二届、第三届诗歌节文艺晚会,12期“戏曲仲夏夜•名家唱响湘湖”周末戏曲晚会,“红船颂、南湖情—红色经典戏曲晚会”“五朵梅花齐唱祖国”“杭州迎亚运,萧山等你来”“国色再添湘,诗情映山湖”等几十台大型文艺晚会。各类活动中,工作室邀请了尚长荣、裴艳玲、于魁智、李胜素、张凯丽、刘秀荣、马莉莉、李鼎、崔光丽、林为林、王卫国、徐铭、唐元才、谢群英、李文、黄美菊、陈雪萍、张琳、蔡浙飞、王杭娟、王锦文、章益清等诸多梅花奖获得者参与其中。因为情系戏剧,无论是什么样的主题活动,我首选的是戏剧界梅花奖师友们的节目,久而久之也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。

向下滑动查看


 走进校园进行艺术讲座

深耕艺术的旅程,是漫长而又艰难的。我从一位纯真的高中毕业生、花季般的少女,到成为一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,40余载艺术人生,我一直用最真挚的情感在越剧事业里探索着、追求着,对我而言,艺术是一种信仰。守正创新,不负韶华,我一直以成为“始终传承创新的演员、授业解惑的良师、新时代女性榜样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艺工作者”为目标,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、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,也一直严于律己,用实际行动去感染、启迪、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
  本栏往期回顾  
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

罗慧琴 | 新腔琴韵45载,一路梅花馥郁开

刘晓翠 | 梅花啊,梅花

贺小汉 | 麓山红叶情如火

林燕云 | “艺”路潮韵访梅音

吴美莲 | 我的“摘梅”日记

钱惠丽 | 熔铸“梅花奖”的精神品格

沈铁梅 | 梅韵如故 · 薪火相传

武俊英 | 荣誉·责任·使命

苏凤丽 | 倾囊相赠,手留余香——我与秦腔《锁麟囊》

张爱珍 | 爱一辈子戏,唱一辈子戏

郝士超 | 筑梦氍毹  感恩梨园——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

李军梅 | 甘让百花一枝梅

李 敏 | 与时间赛跑,用热爱浇灌,“梅”好皆可期——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

邢金沙 | 梅花芬芳满香江

陈亚萍 |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——我与“梅花奖”的故事

王润菁 | 梅花香如故

曹汝龙 | 历经数载始见真,依旧香如故

尚长荣 濮存昕 |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

武利平 | 没有“梅花奖艺术团”我可能会“叛变”戏曲‍

李丹瑜 | 梅韵、花香、彩云南

杨 俊 | 暗香浮动在黄梅

陈 澄 | 我与“梅花奖”的情缘

齐爱云 | 深耕梨园,踏雪寻梅——我与“梅花奖”

刘 芸 | 我 爱 梅 花

山 翀 | 与“梅”共舞 追“艺”人生

王 芳 | 散作乾坤万里春

李 梅 |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

萧 雅 |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

王 斑 | 艺海无涯苦作舟  梅花绽放香满园

柳 萍 | 与梅并作十分春——我和“梅花奖”的故事

贾文龙 |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

周东亮 | “艺”路梅花带雪香

陈小朵 |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——我的“梅花使命”

汪人元 | 认识梁伟平

汪育殊 | 梅花香自苦寒来 ·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

杨升娟 | 我与梅花奖同龄

邵志庆 | 梅花绽放四十载,春色满园朵朵香——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“半生缘”

冯咏梅 | 梅香馥郁韵悠长——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

张培培 | 用热爱和敬仰,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

王红丽 | 红梅俏丽不争春

翁国生 | 雪终输梅一段香——我的“梅花奖”故事

董 伟 |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

顾 芗 | 红梅盛放迎春来

冯玉萍 |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

田蔓莎 | 寒梅沁香伴我行

谷好好 | 梅花香自苦寒来

景雪变 |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

林为林 | 傲骨冰雪暗香来

周育德 |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

孟广禄 | 砥砺艺术初心,传承梅花精神

宋国锋 | 梅花激励40载  甘为剧坛效毕生

谢 涛 |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——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

任跟心 |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

李树建 |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“梅花梦”

徐 棻 | 梅花十二朵  迎春次第开

茅威涛 | 名演员的秘密

罗怀臻 | 更科学,更公正,更荣光——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

季国平 |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

王蕴明 | 凌霜傲雪报春晖



《中国戏剧》杂志订阅:

国内统一刊号:CN11-1767/J,邮发代号:2—3,国外代码:M30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。


责任编辑 郑少华

设计制作 王磊

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
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